Hi, I'm Samina 👋

This is my Life & Technological Journey

Samina Website

Hi, I'm Samina 👋

This is my Life & Technological Journey

IPVS-based Kube-proxy for Scaled Kubernetes Load Balancing

6 minutes
October 15, 2018
Category:

這篇為 10月19日 talk 的文字版, slides 是 https://speakerdeck.com/sufuf3/ipvs-based-kube-proxy-for-scaled-kubernetes-load-balancing

內容脈絡

Preface (前言)

在一般使用 Kubernetes 的 kube-proxy 情況下,通常都使用 iptables 模式。
然而在 2015/11/19 ,K8s 團隊的成員 - Tim Hockin 提出了一個 Issue - “Try kube-proxy via ipvs instead of iptables or userspace” 而底下也出現了一些討論。
有趣的是,大家都說 IPVS 比 iptables 好。
在去年,華為提出了使用 IPVS 優化 service 性能的場景。(ref1, ref2)
今年 2018/06/28 K8s v1.11 也新增了 IPVS-based kube-proxy 的功能。(ref1, ref2)

也因此,本篇就來探討

  1. 到底 IPVS 是什麼
  2. 為什麼 kube-proxy 使用 IPVS mode 會比 iptables mode 好
  3. kube-proxy 的 IPVS 是怎麼實現的
  4. 要怎麼使用 kube-proxy 的 IPVS mode 來實現 Kubernetes service 的 load balance

Introduction (介紹)

在本篇,將介紹 IPVS 與 Kube-proxy 的 IPVS mode 。並且說明 IPVS 與 iptable 的差異。以及實作。

Kube-Proxy

What is Kube-proxy (什麼是 Kube-proxy)


在官網中的這張圖,會看到每一台 Minion node 都有 kube-proxy 這個元件。
所以 kube-proxy 是什麼樣的功能要長在每一台 node 上呢?
要談論 kube-proxy 就不得不和 service 一起談論了。

我們知道當 backend 的 pod 需要提供 port 給外部 access 時候,就需要 service 。
Service 是抽象的一層,主要定義一組 pod 和網路的規則讓外部可以 access 。
那 service 定義好這些網路的訪問規則,那總要有人來實現這些規則,這就要提到 kube-proxy 了。
因為 kube-proxy 是實現 service 這功能的關鍵。

kube-proxy 介紹:

那要怎麼達到管理 host 上的網路規則,這就要來看他有提供哪些 mode。

Kube-Proxy mode

三種

IPVS

在講 IPVS 之前,我們不得不提到 LVS。

LVS

LVS 全名是 Linux Virtual Server。它是在 cloud 上或是真實 server 上的高可擴展與高可用的 server。通常會伴隨 load balancer 一起在 Linux OS 上運行。
最有名的就是這張圖片拉!

對外面的 user 來說,他 access 的是個機器,但對集群來說 user access 到的其實是虛擬的 server,而虛擬的 server 是由一群在同個 LAN 或是 WAN 中的真實的 server 和 Load Balancer 所組成的。

那 Virtual Server 總是要有個 IP 給外面的 user 知道吧!所以官方網站也提供下面這張圖,由圖所知,就是會有個 Virtual IP 拉!

那 LVS 和 IPVS 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這要來看看 LVS 的框架了。

由圖中所知,IPVS 是在 LVS 框架中最底層的位置。也就是說 LVS 是 base on IPVS 來實現的拉!那我們就要來看看 IPVS 了。

What is IPVS (什麼是 IPVS)

IPVS with Netfilter (IPVS 和 Netfilter)

那我們知道 IPVS 是使用 Netfilter 的 module,那就來看看 IPVS 和 Netfilter 之間的關係吧!

Ref: http://www.austintek.com/LVS/LVS-HOWTO/HOWTO/LVS-HOWTO.filter_rules.html, https://www.digitalocean.com/community/tutorials/a-deep-dive-into-iptables-and-netfilter-architecture, http://www.178linux.com/13570

  1. 當 client 的請求從外部進到 Load balencer 的 kernel space 時,會先到 PREROUTING 的 chain。
  2. 接著 Route 會依據進來的封包 destination address 判斷是不是本機的(通常是 VIP 存在於本機的 network interface 上)。如果是本機的封包,就將封包往 INPUT chain 送。
  3. 而 ip_vs_in 掛勾到 LOCAL_IN,所以最終會給 IPVS 來檢查這個進來的封包。 (module 以優先權來決定,優先權低的先看封包,IPVS 的優先權高於 iptables 所以會先給 iptable 看,之後給 IPVS 看。)
  4. 在 LOCAL_IN Hook 如果 ip_vs_in 發現這個封包都有在 IPVS 規則中,就會 trigger INPUT chain 之後到 POSTROUTING chain 就結束。 由上面可知,使用 IPVS 不會接觸到 iptables 的 rule。

IPVS vs iptables (IPVS 與 iptables 的比較)

大致了解 IPVS ,那 IPVS 和 iptables 有什麼差別呢?
他們其實都是使用 Netfilter ,來讓封包達到轉送的機制。
但實作面卻是不一樣的。
在 INPUT chain 這邊,不論是 IPVS 或是 iptables 都會到 userspace 來進行封包解析,來看看封包要往哪邊走。
然而,就是在判斷封包要往哪邊走,這邊的方法兩者使用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iptables 規則設定是:n 張 table,每張 table 內有 m 個 chain ,每個 chain 中有 rule。如圖(source: https://www.thegeekstuff.com/2011/01/iptables-fundamentals/)

雖然封包不會跑過所有的 Table 和 chain。
但 rules 通常會是很多的。雖然封包只要被拆解一次,但封包在比對每個 rule 時,都要再看要用進來的這個封包用什麼欄位來和目前輪到的 rule 進行比對。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下 rule 的時候很重視 rule 的順序性。(所以 rule 也會因人的設定好不好,效能也會有差異)
IPVS 在判斷上面就簡單很多,他是用 hash table(雜湊表),在時間複雜度上,通常是是 O(1),即便遇到最差的情況(worst case),也只是 O(n)。理論可以參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5%B8%8C%E8%A1%A8 (至於怎麼做,就要翻 source code 了)

就上面的兩種分析封包判斷要往哪走的方法,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他們在封包轉送上的效率是有差別的。

而華為在去年的演講中,也有提供 k8s kube-proxy 中使用 iptables 和 IPVS mode 的差異。(From 華為投影片)

IPVS-based Kube-proxy

Why using IPVS? (為什麼要用 IPVS)

承接上面,我們可以得出為什麼要使用 IPVS 的結論(ref)。

  1. 有較佳的 performance (Hashing 和 Chain 的效率)
  2. 有比較多的 load balancing 演算法(多達 8 種)
  3. 支援 server 運行狀況檢查和連接重試
  4. 支援 sticky session
  5. iptables 操作在大規模集群中顯得比較慢

How IPVS-based Kube-proxy work? (IPVS-based Kube-proxy 是怎麼運作的)

那是怎麼運作的呢?我們回頭再來看這張圖片

我們知道在 Virtual Server 這邊是使用 IPVS ,然後透過他管理的 virtual server table 來讓 Netfilter 把封包送到對的地方。
這就是他的運作原理囉!

Run Kube-proxy in IPVS mode (來執行 IPVS mode 的 Kube-proxy)

那在 kube-proxy 中我們要怎麼使用 IPVS mode 呢?(ref)

1. 首先我們要把 IPVS 的 kernel module load 進來

modprobe -- ip_vs
modprobe -- ip_vs_rr
modprobe -- ip_vs_wrr
modprobe -- ip_vs_sh
modprobe -- nf_conntrack_ipv4
cut -f1 -d " "  /proc/modules | grep -e ip_vs -e nf_conntrack_ipv4

2. 接著在啟動 kube-proxy 時,參數設為

--proxy-mode=ipvs

(如果要使用其他演算法,那可以設定 --ipvs-scheduler=rr rr 改為其他的)

3. 如果是在 v1.10 之前的版本, kube-proxy 要加下面的參數

--feature-gates=SupportIPVSProxyMode=true

IPVS Service Network Topology

當建立 ClusterIP type 的 service 時,IPVS proxier 將執行以下三項操作:

Example

# kubectl describe svc nginx -n a-ns
Name:              nginx
Namespace:         a-ns
Labels:            run=nginx
Annotations:       <none>
Selector:          run=nginx
Type:              ClusterIP
IP:                10.105.12.124
External IPs:      100.67.151.9
Port:              <unset>  80/TCP
TargetPort:        80/TCP
Endpoints:         10.244.241.156:80,10.244.241.158:80
Session Affinity:  None
Events:            <none>

# ip a
2: eth0: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mq state UP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00:26:2d:08:03:a4 brd ff:ff:ff:ff:ff:ff
    inet 100.67.151.2/16 brd 100.67.255.255 scope global noprefixroute eth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 100.67.151.9/16 brd 100.67.255.255 scope global secondary eth0:1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18: kube-ipvs0: <BROADCAST,NOARP> mtu 1500 qdisc noop state DOWN group default
    link/ether e6:f5:f6:9f:0b:9a brd ff:ff:ff:ff:ff:ff
    inet 10.96.0.1/32 brd 10.96.0.1 scope global kube-ipvs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 10.96.0.10/32 brd 10.96.0.10 scope global kube-ipvs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 10.105.12.124/32 brd 10.105.12.124 scope global kube-ipvs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 ipvsadm -ln
IP Virtual Server version 1.2.1 (size=4096)
Prot LocalAddress:Port Scheduler Flags
  -> RemoteAddress:Port           Forward Weight ActiveConn InActConn
TCP  10.105.12.124:80 rr
  -> 10.244.241.156:80            Masq    1      0          0
  -> 10.244.241.158:80            Masq    1      0          0
TCP  100.67.151.9:80 rr
  -> 10.244.241.156:80            Masq    1      0          0
  -> 10.244.241.158:80            Masq    1      0          0
# kubectl describe svc nginx -n a-ns
Name:              nginx
Namespace:         a-ns
Labels:            run=nginx
Annotations:       <none>
Selector:          run=nginx
Type:              ClusterIP
IP:                10.105.12.124
External IPs:      100.67.151.9
Port:              <unset>  80/TCP
TargetPort:        80/TCP
Endpoints:         10.244.241.156:80,10.244.241.158:80
Session Affinity:  None
Events:            <none>

# ip a
2: eth0: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mq state UP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00:26:2d:08:03:a4 brd ff:ff:ff:ff:ff:ff
    inet 100.67.151.2/16 brd 100.67.255.255 scope global noprefixroute eth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18: kube-ipvs0: <BROADCAST,NOARP> mtu 1500 qdisc noop state DOWN group default
    link/ether e6:f5:f6:9f:0b:9a brd ff:ff:ff:ff:ff:ff
    inet 10.96.0.1/32 brd 10.96.0.1 scope global kube-ipvs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 10.96.0.10/32 brd 10.96.0.10 scope global kube-ipvs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 10.105.12.124/32 brd 10.105.12.124 scope global kube-ipvs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 100.67.151.9/16 brd 100.67.255.255 scope global kube-ipvs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 ipvsadm -ln
IP Virtual Server version 1.2.1 (size=4096)
Prot LocalAddress:Port Scheduler Flags
  -> RemoteAddress:Port           Forward Weight ActiveConn InActConn
TCP  10.105.12.124:80 rr
  -> 10.244.241.156:80            Masq    1      0          0
  -> 10.244.241.158:80            Masq    1      0          0
TCP  100.67.151.9:80 rr
  -> 10.244.241.156:80            Masq    1      0          0
  -> 10.244.241.158:80            Masq    1      0          0

Implement IPVS-based K8s service load balancing (實現 IPVS-based K8s service load balancing)

請參考這篇筆記

Conclusion (結論)

回過頭來,再次複習一下,這次我們要探討的是 kube-proxy 中的 IPVS,我們知道 kube-proxy 是要處理封包針對不同的 service 做轉送,是處理網路規則的。講白話一點就是, pod 開出給外面 access 的 port 或是對應的 IP 等, repuest 進來, kube-proxy 要把這個封包送到對應的 pod,讓 pod 處理,在回應出去。
而可以做到封包轉送這件事的在 kube-proxy mode 中有三種方式可以做到。
目前普遍是 iptables。但 IPVS 也可以做到,而且效能更好。
以下是 IPVS 與本次介紹的一些重點整理

其他

在搜尋 IPVS 的過程中,發現了 BPF(Berkeley Packet Filter) 一個即將要取代 iptables 的工具。 cilium 這篇 blog 也指出為何要用 BPF。 而 Facebook 也發現 BPF 效能比 IPVS 好,所以換成 BPF。
有時間看來要研究一下。

參考